5月10日,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(浙江婺剧团)一级演员陈丽俐亮相上海天蟾逸夫舞台,献演折子戏《碧桃花·拷打提牢》《穆桂英·辕门斩子》《白蛇传·水斗、断桥》,竞逐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。

《碧桃花•拷打提牢》摄像:徐龙德

《穆桂英•辕门斩子》摄像:陈祖德

《白蛇传•水斗、断桥》摄像:刘渝嘉
婺剧俗称“金华戏”,是一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积淀的多声腔剧种。此次演出的三个折子戏分别展现了乱弹、徽戏和滩簧三种声腔,并通过音乐、剧情、角色和表演的综合布局,充分展示陈丽俐的舞台能力和婺剧的剧种特点。
在“全员能武”的浙江婺剧团,陈丽俐的文戏能力突出——凭借着拿过歌唱比赛大奖的好嗓子和声乐能力,以及出身戏曲世家的表演领悟力,她对唱腔的把握和人物的塑造有着独特的优势。通过婺剧名家陈美兰的悉心教导和长期舞台实践的积淀,陈丽俐的表演风格日趋成熟,婺剧“文戏武做“”武戏文唱“的特色在她的身上也得到更为丰满地表达。

《碧桃花•拷打提牢》摄像:徐龙德
此次竞梅演出中,陈丽俐演绎了三个人物性格和戏剧情绪大相径庭的角色:《拷打提牢》中温婉善良又含冤悲愤的洪苏秀、《辕门斩子》中英姿勃发又聪慧俏皮的穆桂英,以及《白蛇传》中杀伐果断又端庄深情的白素贞。三折戏由文入武,陈丽俐的嗓音一直保持明亮清透,在精准展现声腔特色的前提下,以灵动的表演紧贴角色的性格呈现和情绪变化。
与此同时,婺剧”文武兼备“的特点也通过陈丽俐的表演得到了完美的展现。在享有“天下之一桥”美誉的《断桥》一折中,陈丽俐饰演的白蛇唱做俱重,一边与青蛇共同表演轻盈妖媚的“蛇步蛇形”,一边保持气息的高度稳定,完成大段或哀婉或激越的演唱。尤其是在大量激烈的快节奏转场和舞蹈化造型之后,白蛇要快速收拢舞台情绪,完成以声带情、以情动人的文戏收场,在演唱和表演上都极大体现了演员的基本功和控制力。

《白蛇传•水斗、断桥》摄像:刘渝嘉
陈丽俐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反馈,同样备受称道的是整体的舞台呈现和团队风貌。《断桥》中的许仙和青蛇自不用说,与白蛇共同构成了这出戏的黄金三角:梅花奖得主楼胜饰演的许仙,贡献了炉火纯青的“十三跌”,激得场内阵阵惊呼;饰演青蛇的青年演员张莹临危受命却毫不逊色,出色地演绎了一个身手了得又爱憎分明的小青形象。
更令人慨叹的是,整台演出的所有配角、龙套演员都精神饱满、全力以赴:《拷打提牢》中的丑角牢头婆和牢头,诙谐接地气,既平衡了悲苦的戏剧情绪,托举住主演的情绪转换,也生动展现了婺剧民间性的一面;《辕门斩子》具备徽戏的大气稳健,饰演杨延昭、佘太君、八贤王等角色的演员个个唱演俱佳,花脸焦赞、丑角穆瓜则生动亮眼,与机智的穆桂英之间形成喜剧色彩鲜明的舞台效果;《水斗》一场群戏让舞台气氛达到顶点,浪花群舞、武僧打斗、人龙造型令人目不暇接,叫好声此起彼伏,同时技艺与剧情又能做到有机结合,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“每一片浪花都带着感情”。

《穆桂英•辕门斩子》摄像:陈祖德
除了舞台上的表演,当日乐队的精彩表现,甚至是场刊的细心设计,都引起了观众的注意,成为 *** “自来水”倾情称赞的细节。集体的凝聚团结和细节的严谨到位,既是承托主要演员全情投入的坚实基础,更是让每一位观众备受感动的“满园春色”。
近年来,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(浙江婺剧团)凭借场场精彩的舞台表现和“全员在线”的拼劲,成为戏曲界的影响力黑马,为婺剧这个偏安一隅的古老剧种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扎实的口碑。包括陈丽俐在内的优秀婺剧演员层出不穷,毫无疑问并不只是演员个人的能力所及,更是整个剧团自律向上、团结奋进的精神体现。
在戏曲创新、戏曲“出圈”奇招迭出的当下,浙江婺剧团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:无论是高度严格的技艺训练,还是几代人贴着戏曲本体传承创新、不断打磨的《断桥》,抑或“才下春晚,就上村晚”的民间土壤意识,都指向一个方向:就是守住剧种特色,完善舞台呈现。赢得观众的“口碑”,赢得真心实意地推荐,是婺剧得以扎实“出圈”的路径——也是对全面数字化时代重新强调“回归戏剧本体,回归表演艺术”的有效诠释。
作者系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